对于中国来说,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一件大事,既是利好也是隐忧。苏联轰然崩塌之时,北方边境上的那个曾经强劲的对手忽然消失了,这让中国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,顿时少了许多压力,北部防线的重担仿佛在一夜之间减轻了不少。然而,苏联的消失也带来了新的挑战——曾经以中苏对峙为依托的中美同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,自此以后,中国不得不独自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与制衡。如此,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,既如一柄双刃剑,改变了中国的战略格局。
不仅中国,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本身、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而言,都是一场撼动深远的外交地震,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国策与命运。本系列文章将带领读者回溯至苏联的暮年,深入剖析这场解体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和逻辑,透视那段历史风云的跌宕起伏。
说到苏联解体的“主角”,不能不提叶利钦。与解体后被嘲笑的戈尔巴乔夫相比,叶利钦这位主政俄罗斯近十年的领导人,甚至享有国葬的荣耀,从个人角度看,他是苏联解体的最大赢家。今天,我们就从他的早年说起,探寻这位历史人物的底色与命运轨迹。
叶利钦的崛起,离不开三个关键标签。其一,是他根植于俄罗斯民族;其二,是他与东正教信仰的深厚联系。不要小看这两个标签,正是民族主义与宗教思潮的复苏,为苏联的崩塌埋下了伏笔。而第三个标签,则是他被视为民意的代表,这让他有资格肩负起撼动苏联的历史使命。
展开剩余82%叶利钦出生在苏联中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普通俄罗斯村庄,父亲是朴实无华的农夫,母亲是一名平凡的裁缝。童年时代,最深刻的记忆是三岁那年,父亲在“大清洗”期间被控不忠,被迫以政治犯身份参加修建伏尔加运河的苦役。此事虽未直接令家庭陷入贫困,却导致了叶利钦的富农爷爷在1936年因气愤过度而去世。随后,苏联当局鉴于父亲的改造表现尚可,将其释放,但父亲被捕的经历却在幼小的叶利钦心中埋下了一个潜意识的信条:苏联政府不会下死手,只有会哭的孩子才能有奶吃。
不论这一想法对错与否,叶利钦从记事起,便用那张口“挑战权威”。小学毕业时,他公开戳穿班主任的伪善,控诉其体罚学生,强迫学生替他做家务。进入职场后,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上司的腐败与裙带关系。但叶利钦绝非无脑激进者,他每次批评都巧妙包装自己为“民意代言人”,以此赢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同。
小学时他敢于直言不讳,因早已作为班长与同学们打成一片,搜集了不少老师的“黑料”。职场中,他之所以未被开除,乃因他善于经营与工人群众的关系,赢得底层的支持。上司们私下对他评价极低,称其叛逆无赖,但底下的百姓却视他为发声者。
苏联高层为显示自己并非专制机器,也没有严惩这位“讨好下层欺上”的嘴炮,而是将他调到别处去“闹腾”,以此安抚民众。1961年,叶利钦顺利通过苏共考核,成为党员,仿佛是体制对这位民间“刺头”的一种容忍姿态。
然而,苏联高层清楚叶利钦不过是“戏子”,永远无法真正进入权力核心。于是他被限制在乌拉尔地区,远离莫斯科权力中心,监管建筑项目,但凭借亲民作风,迅速成为当地民意代表。1976年,45岁的叶利钦凭借基层的强大支持,当选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,晋升苏共中央委员,然而这本是他的政治生涯高峰,也被许多中央高官视为“沽名钓誉”的小人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1985年3月,戈尔巴乔夫登上苏共总书记宝座,期望这位年轻人能为逐渐衰弱的苏联注入新活力。戈尔巴乔夫上任后,着力清洗旧官僚,广泛提拔年轻干部。彼时叶利钦虽被视为“忽悠专家”,但其“忽悠”本领却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赏识。
两个月后,叶利钦被调回莫斯科,出任建设部长。不久,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提拔他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,事实上相当于首都市长,赋予他改造首都的重任。对叶利钦来说,这是如鱼得水的机会,但党内不少人仍视他为沽名钓誉之徒。
叶利钦则早已在莫斯科民众中建立起“平民代言人”的形象,取得广泛信任。获得权力后,他开始大胆作为,猛烈抨击腐败体制,主张换人,并迅速调整莫斯科政府高层,大量提拔与他风格相似的“公知”与“嘴炮”。
虽然这些换人未能缓解物资紧缺的困境,叶利钦便转向文化认同,积极恢复传统俄罗斯节庆活动,激发民族情感。莫斯科市民虽仍生活拮据,却将矛头指向苏共中央而非叶利钦,这令他的声望水涨船高。最终,他的矛头直指戈尔巴乔夫及苏共高层,公开批评改革不彻底。
戈尔巴乔夫早已料到叶利钦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。1987年11月,苏共高层决定免去他的市委书记职务,半年后更将其边缘化,令他除了名义上的中央委员外,政治生涯几乎归零。叶利钦不甘心,却也不得不低调行事。讽刺的是,这一“卸磨杀驴”的举动反倒让他在普通百姓中声望攀升,被视为反抗体制的英雄。
随着戈尔巴乔夫推动苏联开放人民代表选举,叶利钦抓住机会,成为莫斯科地区代表候选人。投票率高达八成九,叶利钦更获得九成一的选民支持,成功进入第一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,成为莫斯科乃至俄罗斯民族的代言人。
此时,叶利钦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苏联高层的权力争斗,他开始筹划一场更深远的政治风暴——那场将彻底埋葬苏联的历史大戏,正徐徐拉开帷幕。愿我们在历史的激流中,洞察过去的沉浮,坚定未来的方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配资-股票投资配资-贵阳配资网-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