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
从王国维纪念碑前的首堂人文启蒙课
到跨学科融合的 “中外文化综合班” 培养
从人文社科学院的开枝散叶
到 “人文日新” 精神的一脉相承
2001级人文社科学院校友雷环
以学生、研究者、管理者三重身份
见证清华文科在 “小而精” 的坚守中突围
在文理渗透的创新中焕新
我2001年进入中文系学习,2005年进入教育研究所学习,2011年从教育研究院毕业后留校工作。二十多年来,以不同的身份、不同的视角,经历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不断发展。因为毕业后一直从事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,有机会持续了解学院的动态,也不断回顾和思考人文社科学院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81%2001年9月,“清华人文学术精神”第一课,与任课教师徐葆耕老师在王国维纪念碑前合影。前排左起:雷环、余欢、李虹、黄晨、郑婷倩、陈志颖、李彦非、柴欣、龙洋子、尚媛、张舒宁,后排左起:刘洋、金城、杨琦多、江棘、汤丹阳、郑晓博、徐葆耕
本科的时候,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,清华还有中文系吗?即使是校内的师生,一边骄傲地讲述着清华四大导师、国学研究院的辉煌历史,一边对已经复建有一段时间的人文社科学院仍然非常陌生。
当时的清华,工科有着绝对的优势,文科生在其中确实是小众。但小并不意味着弱,至少在中文系就云集了很多领域的大家。“小而精”一直是清华文科的发展思路。我们是人口大国、教育大国,规模往往是各种事物发展初期最容易被关注的,有了量的积累,再考虑质的提升。但清华文科从一开始就很克制,控制规模,直接把质量放于优先的位置。也许这是清华的文科得以快速发展、形成独特优势的秘诀之一。
因为小,我们的本科课程并不全面,有时甚至需要外请教师,但这却让我们获得了一个“性价比”非常高的本科教育。老师不多,学生也不多,我们班只有十多个同学,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实现了小班教学。老师们很少有照本宣科的,不太花时间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读书去了解的知识上,而是结合自己的研究去设计课程,把课堂变成学术讨论会,让我们经历思维和研究的训练。
2003年6月,《综合英语》课程结课后,与任课教师方琰老师合影。《综合英语》是外语专业的必修课,也作为专业的必修课,体现了中外综合的专业特点。后排左起:张舒宁、雷环、李彦非、黄晨、方琰、余欢、李虹、陈志颖、汤丹阳、张少、金城前排左起:江棘、陈薇、尚媛、龙洋子、柴欣
进入本科的第一堂课,是中文系前系主任徐葆耕老师的课。他领着我们到了一教北边的王国维纪念碑。那堂课念的是纪念碑的碑文,讲的是清华国学院的历史,还有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精神风骨。
本科四年很多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一篇小论文,每门课的老师都给我们足够的空间,帮助我们选择感兴趣的方向,完成研究训练。现在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所努力的目标,我们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受益。
我本科的班叫中外文化综合班,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。其他学校多数都是外文系接受保送生,只有清华创新性地设计出中文和外文交叉融合的模式。我们人在中文系,也上外文系的课,最后按照外文系专业八级的要求毕业。但我们的培养方案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相加,而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综合性课程。
印象最深的是贯穿本科阶段的经典阅读课:我们通读《论语》《左传》《史记》,文字学、文学、训诂学、历史学的内容都融合在里面。甚至我们的数学课,都是专门聘请数学系一位退休的教师给我们单独编写的教材与上课。现在学校很多院系都常常讨论课程体系的重构,我们当年的培养方式已经把中文和外文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与重构,学分并没有增加,要求也没有降低,我们仍然算得上合格的毕业生。
在清华学中文,还有一个特别的经历:很容易被理工科的思维所影响,我们逐渐习惯用公式去推演而不是用语言去表达的环境,感性的思维一定程度上被理性中和。也许我们也在用星星点点的能量同化着这个园子里特别理工科的人。中西融合、古今贯通、文理渗透是清华骨子里就带着的烙印,这些在我们这个小小的专业里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2002年春,居庸关春游。前排左起:雷环、尚媛、李彦非、龙洋子、黄晨;后排左起:刘洋、王晓琪、余欢、江棘、陈薇、张少、张舒宁
在我们入学后的很多年里,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就像一位母亲,开枝散叶,孕育出很多新的院系。入学第二年,中文系的编辑双学位班变成了新闻与传播学院;200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;2009年教育研究院成立;国际关系学系、心理学系、科学史系相继建立。2012年,人文社科学院又一分为二,成立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,“人文社科学院”成为历史。这也是清华从工科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的一个缩影。
虽然每个院系仍然很小,但因为院系数量的增加,使得清华文科如今也不再是小众。国立清华大学的辉煌得益于综合性的学科布局,今天的清华也再次因为学科的综合变得更有包容性。
最直观的是文化上的包容,已经很少有人再问清华也有中文系这样的问题。我们本科时的清华大学,满眼望去都是非常典型的“工科男”,现在的校园中,学生的衣着、精神状态、性格特点都越来越多元化,女生比例大大提高。
更深层次的是学校实力的提升,在社会的各个领域,都有清华师生奋斗的身影和优秀的故事。近年来,学校越来越强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,这不是一句空话,底气在于学校有一支全能的战队,有实力面对各种难题和挑战。
清华人把“人文日新”当作学校的文化传统,这不仅是指人文学院日日新,也不仅是清华文科日日新,更是整个学校的精神和每个清华人的态度。我以自己是清华的文科生自豪,也祝愿从曾经的人文社科学院繁衍出来的各个院系“人文日新”!
来源 | 清华校友通讯复101期
发布于:北京市杨方配资-股票投资配资-贵阳配资网-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