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弘基(582年-650年),雍州池阳(今陕西泾阳和三原县)人。刘弘基的父亲刘升是隋朝时河州刺史,而他自己则是唐初名将,是唐王朝的开国功臣。当然,和其他开国功臣比起来,刘弘基的名气相对较低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位历史人物。
一
具体来说,刘弘基早年落拓不羁,喜欢结交轻侠之士,不事生产,后以父荫被授为右勋侍。隋朝时期,刘弘基曾被命令跟随隋炀帝杨广征讨辽东。不过,他因家贫而行程迟缓,自知误期当斩,便在行至汾阴县(治今山西万荣)时故意私宰耕牛,由此被逮捕入狱,直到一年后才被赎出。
虽然父亲是隋朝的官吏,但是,经过刘弘基这么一折腾,他出狱后只能亡命江湖,以盗马自给,后投奔太原留守李渊。值得注意的是,刘弘基见李渊次子李世民气度不凡,便主动交好李世民,因而深受重用,甚至与李世民“出则连骑,入同卧起”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刘弘基很早就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,这是他能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重要原因。
展开剩余74%义宁元年(617年),李渊密谋起兵反隋,于是以讨伐据马邑造反的刘武周为名,命刘弘基与李世民、刘文静、长孙顺德等到各地募兵,十天之内便募集兵士近万人。在李渊起兵之初,刘弘基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此基础上,李渊将这些兵士交由刘弘基、长孙顺德统领。这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、高君雅的怀疑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王威、高君雅密谋在晋祠除掉李渊,但是,李渊先发制人,派遣刘弘基、长孙顺德将这两人诛杀。于是,李渊正式举兵,自称大将军,建大将军府,署置府僚,以刘弘基为左统军。
二
李渊起兵后,立即向关中进军。当时,刘弘基在霍邑之战中随李世民大破隋军,并斩杀隋将宋老生,以功获授右光禄大夫。之后,刘弘基率兵西进,占据扶风,增兵至六万,然后南渡渭水,屯兵于长安旧城。不久之后,刘弘基随军平定长安,在诸将之中“功为第一”。
李渊占据长安后,西秦霸王薛举抢占扶风。刘弘基随李世民击败薛举,一直追赶到陇山,因功累迁至右领都督,封河间郡公。武德元年(618年),李渊称帝,建立唐朝,刘弘基被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,随李世民征讨薛举。
值得注意的是,李世民因病留在高墌城,唐朝大军由刘文静指挥,结果唐军在浅水原与秦军交战不利,八位总管尽皆兵败,刘弘基力尽被俘。直到西秦灭亡后,刘弘基方得获释,并恢复官爵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这样不光彩的经历,显然会影响到刘弘基的地位和历史知名度。
而且,到了武德二年(619年),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攻陷太原,刘弘基奉命屯兵晋州。这时,宋金刚又击败裴寂,并趁唐军慌乱,进围晋州。刘弘基再次被敌军俘虏,不久又逃回长安。当然,尽管两次被俘,刘弘基还是获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。武德五年(622年),刘弘基又随李世民平定刘黑闼,授秉钺将军。
三
贞观元年(627年),此时李世民已经通过玄武门之变,坐上了唐朝皇帝的宝座。当时,义安王李孝常与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因密谋反叛被处死。刘弘基因与李孝常有交往,也遭到牵连,被罢免了官职。
当然,刘弘基并没有真的谋反,所以他直到一年多后才被重新起复,出任易州刺史,恢复封爵,还被征拜为卫尉卿。贞观九年(635年),刘弘基改封夔国公,并世袭朗州刺史。因为受到谋反牵连,刘弘基后来的官职都没有什么实权。
因此,刘弘基以年老为由,请求致仕,进授辅国大将军,俸禄及赏赐一如在职人员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,刘弘基位列第十一。
永徽元年(650年),唐高宗李治即位后,将刘弘基的食邑加封至一千一百户。同年,刘弘基病逝,终年六十九岁,这样的结局是比较圆满的。并且,刘弘基去世后,唐高宗李治甚至为他废朝三日,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、并州都督,赐谥为襄,而且将他陪葬昭陵。
发布于:安徽省杨方配资-股票投资配资-贵阳配资网-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